> 文章列表 > “衡茅掩夕曛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衡茅掩夕曛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衡茅掩夕曛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衡茅掩夕曛”出自唐代牟融的《寄张源》。

“衡茅掩夕曛”全诗

《寄张源》

唐代 牟融

咫尺西江路,悲欢暂莫闻。

青年俱未达,白社独离群。

曲径荒秋草,衡茅掩夕曛。

相思不相见,愁绝赋停云。

《寄张源》牟融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寄张源》诗词中文译文:

咫尺西江路,

悲欢暂莫闻。

青年俱未达,

白社独离群。

曲径荒秋草,

衡茅掩夕曛。

相思不相见,

愁绝赋停云。

诗意与赏析:
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牟融写给朋友张源的一首寄托情义的诗。诗的开头写道“咫尺西江路”,意味着作者与张源之间的距离非常近,但是却无法听到彼此的悲喜消息。这是因为他们都还年轻,尚未达到成功的阶段,所以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成绩可报告。而诗的下半部分则写到了作者和张源的现实情况。作者写道,“青年俱未达”,指的是他和张源都还年轻,尚未在社会上有所成就。而“白社独离群”则暗示着作者和张源都是孤立无助的,没有朋友和社交圈。

诗的最后两句写到了作者对张源的思念和愁苦。作者以“曲径荒秋草,衡茅掩夕曛”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思念之情。诗人所处的环境是荒凉的曲径和草地,象征着两人相隔离。而“衡茅掩夕曛”则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寂寞景象。最后一句“相思不相见,愁绝赋停云”表达了作者无法与张源相见的苦闷之情。诗人对张源的思念之情无法化作文字颁布出来,只能停滞在愁苦之中。

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朋友张源的思念之情,表达了年轻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无助。同时,通过寂寞的景色和愁绪的描写,进一步扩大了诗的主题,营造了一种秋天寂寥凄迷的氛围。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,传达出唐代青年的心境和现实生活中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