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釉中彩和釉下彩区别

釉中彩和釉下彩区别

釉中彩和釉下彩区别

釉中彩和釉下彩是两种不同的瓷器装饰技术,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制作工艺、烧制温度和使用釉料的不同:

1. **烧制温度** :

- 釉下彩:通常在1200°C至1400°C的高温下一次烧成。

- 釉中彩:烧制温度一般在1060°C至1250°C。

2. **使用釉料** :

- 釉下彩:在成型的素坯上直接绘制图案,然后覆盖一层透明釉,再进行高温烧制。

- 釉中彩:在已施釉的瓷器上进行彩绘,彩绘完成后再次覆盖一层釉,并进行高温烧制。

3. **表面质感** :

- 釉下彩:图案在釉下,表面光滑细腻,透出底部图案,且釉面可以保护图案永不褪色。

- 釉中彩:图案在两层釉料中间,有一定的厚度,有晕染的感觉,且表面具有玻璃光泽。

4. **艺术效果** :

- 釉下彩:图案色彩光润,表面平滑,永不褪色,但颜色相对单一。

- 釉中彩:色彩温润柔和,有玻璃光泽,耐磨损,且图案边缘没有明显分界。

5. **安全性** :

- 釉下彩和釉中彩因烧制温度较高,相对而言,铅、镉溶出的风险较低。

6. **历史发展** :

- 釉下彩:起源较早,最早可追溯到宋代,并延续至今。

- 釉中彩: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产物,出现时间较晚。

通过上述特点,我们可以辨别不同类型的瓷器装饰技术。需要注意的是,釉中彩和釉下彩都需要通过专业手段才能准确区分
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
釉下彩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?

釉中彩在70年代的具体出现时间?

如何通过专业手段鉴别釉中彩和釉下彩?